相信在你的身邊也經?吹礁骷夜警倱孊AT人才,獵頭們絞盡腦汁的為甲方尋找所謂的“阿某人”,各大平臺那些出來講課的也無一例外的標榜自己曾經是“華某人”,以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成功。為什么,這其中有幾大原因我們簡單的扒一扒。并不是“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”,只說盲目的人才跟風,未必是件好事,或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重大的隱患。
首先,無論你承不承認,大部分都是平臺成就個人,個人成就平臺的少之又少,而平臺的成功卻又N多個因素造成的,主觀能力與客觀機遇并存,也不用多解釋。既然是平臺成就了人,自然平臺的作用大于個人的能力,人的意義就變成其次。況且離開了原有的平臺,和組織系統,換個天地能真正發揮和展現出來的價值也意義就更是難說了。既如此,依然眾多企業爭先恐后的搶奪“大公司”,“高能人才”,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:
1、部分創業公司,以吸引“高能人才”來增加自身在資本市場的青睞,獲取投資的籌碼,因為資本喜歡創業團隊的人才結構是漂亮且“高能”的,或者說,不管是否真正高能,但至少是帶著“大公司”光環的。這本身對于企業而言,是激進短視的,對于“高能人才”亦是福禍難說的。創業公司的首要任務是存活,進而發展,人才的引進成了企業敲開資本投資的磚石,資本進入后的發展,又要靠誰來建設砥礪?受平臺和創業發展階段的影響,“高能人才”的價值是否依然能像在原有體系健全的平臺那般發揮出該有的價值,更是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。
2、純粹的人才跟風,來標榜自己企業的優秀,而忽略了真正優秀的核心是企業創造的價值和人才的輸出,單靠引進“高能人才”忽略企業自身所處的發展現狀是悲情劇的開始,這就又說到之前寫的那篇《為什么大企業空降人才進入中小企業存活率低?Hr告訴你真相》。
大公司有完善的制度、流程,只要熟悉這些規則就知道進行日常的管理,而中小企業沒有這種管理平臺。打個簡單的比方:首先要搭臺,然后才能唱戲,這與在別人搭好的臺上唱戲是兩碼事,有的人只有唱戲的本領,卻未必有搭臺的本領,或者有的人根本不想搭臺,只想唱戲。一個是管理工作,一個是管理變革工作,一個側重穩定,一個側重變化,這是完全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。
3、寄希望于一套“最佳實踐”,這東西是最不靠譜的,沒有幾個成功的案例,之所以還在跟風,一是沒有痛到深處,二是賭徒心理。業務形態受太多因素的影響而很難一成不變,市場變化的速度更是朝夕之間,甚至一個時代被顛覆和取代未來都或許成為可能。與此同時,基于人的管理,從來都沒有一套管理理論或實踐成就的保持著穩定的作用,時代的發展,人的需求、興趣、志向及價值觀都在發生變化。那么,我們還能指望一套在別的和我們不一樣的平臺,多年實踐得來的最佳經驗在我們這里得以大放異彩,收益倍增嗎?
活力曲線源自GE的最佳實踐,卻讓很多管理者栽了跟頭,管線比較大的福特公司前任CEO納賽爾算一個,在聽了韋爾奇激情澎湃的演講之后,納賽爾認為活力曲線毫無疑問是拯救福特的法寶,結果這項措施在福特內部掀起來軒然大波,福特公司很快宣布廢除這項改革,納賽爾也隨之黯然離場。
所謂的最佳實踐是靠不住的,尤其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。在設計解決方案時,繼承原有的經驗,生搬硬套;在業務管理中不假思索的借鑒優秀企業的管理實踐做法,(比如近一年來流行的阿米巴)最終都會變成漂亮的“花瓶”而并無價值,有的只是隱患帶來的痛楚。
下一次當你在商業會議中或講座上看到主講人試圖用炫目的PPT描繪他們所使用的這一套管理技術的迷人之處,而你很快就要被打動時,請你先想一想:“這也許是他們的最佳實踐,但一定不是我們的,我們沒有和他們一樣的人才梯隊,業務流程和組織(團隊)氛圍(意識),有的或許只是曾經看似一樣的管理問題”。然后再考慮你的想法。
“高能人才”和管理實踐是這一時代,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,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然經歷的模式,已經趨于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主流。但對于企業與個人而言,利弊是相對的。回歸到管理的本質,無論是“高能人才”或是最佳實踐,雇主雙方都無需用“正確”來判斷,而更應該用“適合”來衡量,不至于受到少數成功案例被無限放大的影響,陷入對企業管理急功近利和盲目追逐的巨大隱患中。